牛樟芝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三萜類,

如zhankuic acids A, B, C和antcin K,

大多具有化學異構物(isomers),

在高解析液相層析儀(HPLC)可以看到許多個相鄰的波峯,

但其UV全光譜的形態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很難單靠HPLC就可判斷其間的差異。

儘管三萜類化學異構物的結構差異性不大,

但對人體的藥效可能有天壤之別,除非將一個一個的成份分離出來,

並鑑定其化學結構,及評估其個別藥效,

否則很難判定何者才是真正具有療效的活性成份。

因此單純用HPLC的圖譜去認定牛樟芝三萜類的含量及品質,

其實是與事實相背離的。

坊間有人以分析三萜類的HPLC條件來分析牛樟芝代謝產物,

並由HPLC圖譜吸收面積高低來宣稱產品的三萜類含量及品質優劣,

這種作法其實有誤導消費者之疑。三萜類在254nm的波長之下的確具有最高的吸光值,

但並非所有在此波長之下具有吸光值的成份都是三萜類,

在未實際了解牛樟芝三萜類的結構及藥理活性之前,

HPLC的圖譜僅能當作該產品品質管控上的指紋辨識標準,

但無法作為判定產品好壞的依據。
在動物、真菌或植物體裡, cholesterol、lanosterol及ergosterol

在生理或生化方面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證實了cholesterol、lanosterol及ergosterol分別是動物、

植物和真菌經由squalene 生合成sterol 途徑之中間產物,

在此生合成途徑中,配合順序不同的C-4、C-14之去甲基(demethylation),

C-24 的甲基化(methylation)、氧化還原及雙鍵等步驟,

可得到不同的類三萜化合物,這些類三萜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

對於生物演化上佔有其關鍵的地位。cholesterol、

lanosterol及ergosterol等三種類原本存在於不同生物體內,

因其代謝途徑相同,結構也非常類似,因此會相互干擾彼此的生化功能。

若進一步比較cholesterol、lanosterol及ergosterol三者結構之差異,

我們可發現,ergosterol與cholesterol在結構上比lanosterol更為相近,

因此ergosterol比lanosterol更容易影響cholesterol在動物細胞膜上的生化功能。
目前牛樟芝的活性成份雖尚未完全了解,但由結構分析牛樟芝的三萜類屬ergosterol,

而功能性評估也證實牛樟芝三萜類比其他藥用菇的三萜類(如靈芝,桑黃)更有效。

這主要原因是牛樟芝三萜類的是由ergosterol所構成,其他藥用菇的三萜類則為lanosterol的衍生物,

因此牛樟芝的三萜類更容易干擾動物細胞的細胞週期。
綜合這些結果我們可推論,牛樟芝的強力藥效應來自其獨特的ergosterol三萜類,

雖然lanosterol的三萜類成份常見於許多植物或藥用真菌,

但唯獨牛樟芝可生產與cholesterol 結構極端相近的ergosterol為主的三萜類,

所以牛樟芝也很容易影響與動物膽固醇代謝有關的途徑。
膽固醇(cholesterol)是動物細胞膜的重要組成物質,

膽固醇的代謝與細胞成長週期有很密切的關係。

牛樟芝所含的氧化型類三萜化合物與膽固醇很接近,

所以很容易干擾動物體膽固醇的代謝及細胞膜合成的生化過程,

因此ergosterol三萜化合物對細胞的成長週期與生理代謝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或許可解釋牛樟芝子實體具有降低膽固醇,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甚至將癌症細胞反轉成為正常細胞的功能的原因。
另外,根據台灣研究牛樟芝的權威張東柱博士的分析,

野生牛樟芝子實體、不含牛樟木材的洋菜營養培養基栽培的牛樟芝子實體、

野生牛樟芝菌絲體與洋菜營養培養基培養牛樟芝菌絲體的三萜類成分有很大的差異。

其中以野生子實體含有最豐富的麥角固醇的三萜類,

洋菜培養培養基栽培的子實體除含有羊毛固醇的三萜類成分外,

也含有一些野生子實體特有的麥角固醇三萜類,

如zhankuic acids A, B, C和antcin K。野生菌絲體不含任何子實體特有麥角固醇的三萜類,

但含有一些非子實體特有之羊毛固醇的三萜類如

sulphurenic acid, dehydrosulphurenic acid, eburicoic acid和dehydroeburicoic acid,

及牛樟菇特有的單酚化合物4,7-dimethoxy-5-methyl-1, 3-benzodioxole。

除此之外,洋菜營養培養基培養的菌絲體成分與野生菌絲體相近,

僅含有羊毛固醇的三萜類如sulphurenic acid, dehydrosulphurenic acid

, eburicoic acid和dehydroeburicoic acid及特有單酚化合物4,

7-dimethoxy-5-methyl-1, 3-benzodioxole。
張博士根據這些結果做出一個結論,

不論是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子實體都含有牛樟芝特有的麥角固醇三萜類,但不論是野生或人工培養的菌絲體都不含牛樟芝子實體特有麥角固醇三萜類,生理活性自然比子實體差。
綜合來說,牛樟芝子實體的三萜類在質與量上都比菌絲體豐富許多,

菌絲體含有的羊毛固醇三萜類在子實體都可被發現,

但子實體所含的麥角固醇三萜類在菌絲體則都無法形成。

因此麥角固醇三萜類可以用來當做辨別市售膠囊產品是子實體或菌絲體的依據。


目前市面上牛樟芝因生產方式不同導致產品的種類繁多,

在極度競爭之下,有些產品標榜多醣體含量比野生子實體高出若干倍,

有些號稱經rDNA鑑定與野生子實體相似度達99.9%以上,

有些則打出三萜類含量是子實體的多少百分比等等,

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都是為了傳達自家的高品質概念,

然而由於表達方式不同,使不同廠家各說各話,

而消費者則陷入五里霧中無所適從。
事實上牛樟芝產品的好壞並無法直接由簡單的多醣體或三萜類含量來加以界定,

原因是目前多醣體的檢測及三萜類的分析並無標準方法,

縱使分析出這兩類成份的含量,但到底是那一類的多醣體最有調節免疫的效果,

或哪一種種結構的三萜類最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功效,目前的研究都還沒有定論,

更無法得知多醣體或三萜類含量是否與藥效有絕對的正關聯性。

因此建立一套標準的成份分析及功能性評估方法是刻不容緩的事。
(本為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韶瀧 的頭像
    韶瀧

    夆宥昶生物科技

    韶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